Meta十年磨一剑 但Orion绝不是AR的iPhone时刻

站长云网 2024-09-29 站长云网

前几天,Meta发布了首款AR眼镜原型产品Orion,被业界称为AR产业的iPhone时刻。不过在雷科技看来,这款“十年磨一剑”,硬件成本都高达1万美元的Orion并非AR行业的iPhone,如果非要用另一个明星产品对比,它更像是视频大模型领域的“Sora”。


图片来源:Meta

Meta十年磨一剑,Orion真“遥遥领先”吗?

尽管Meta暂时还没有Orion的发售计划,媒体方面也只有TheVerge一家上手体验了Orion,但它的设计理念足够前卫,展现了Meta对AR眼镜未来发展的判断。

从外观来看,Orion是一款“外形诡异”、边框特别粗壮的眼镜。即使你从未接触过任何AR眼镜产品,Orion的外形设计都会让你觉得“这款眼镜有问题”。但在Orion臃肿的设计背后,蕴藏着Meta长达10年的技术研发积累。

首先,Orion采用了MicroLED投影方案。

Meta所采用的光学级碳化硅让Orion可以在保证画质的情况下,提供高达70度的视场角(FOV)。作为对比,市面上大多数AR眼镜的视场角只有30-50度,只有极少数高端型号能达到55-65度。

作为AR眼镜的核心指标,视场角关系到AR眼镜的显示面积,也严重影响AR眼镜的“沉浸感”。举个例子,视场角就像在全黑的房间里,手电筒光束的宽度。如果AR眼镜视场角太小,用户必须反复扭头才能“看全”一个窗口。这也是市面上大多数AR眼镜只能实现“智能手环”级别的交互的原因。


图片来源:Meta

而70度的视场角允许用户在眼前完整显示一个具有交互价值的窗口,这也让AR眼镜的实用性显著提升。另外,定制硅方案也显著降低了Orion的功耗和重量,配合镁合金框架,Orion本体重量只有100克左右。

其次,与业内大多数产品不同,Orion采用了分体方案。

整套系统由AR眼镜、EMG(肌电图)腕带和无线计算单元组成。EMG腕带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通的智能手环,但内侧的EMG传感器可以准确捕捉手腕的动作,提供精准的输入和反馈。当然,Orion眼镜两侧也有用于捕捉手部动作的摄像头。而无线计算单元的大小与全景运动相机类似,即使放在口袋里也可以为Orion提供计算能力。

最后,在交互上革新,它抛弃了传统手柄,采取EMG手环。

长期来看,AR眼镜的传统手柄方案必然会被抛弃,未来的控制手柄必然会和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产生更强的联系。EMG手环通过肌电图技术检测用户的肌肉电活动,这不仅减少了用户的学习成本,还极大地丰富了交互方式。行业内普遍认为,直观、无缝的交互体验是AR普及的关键,而Orion控制手环的出现证明了AR控制设备小型化的可能性,也让用户提前看到了“更自然”的AR交互方式。


图片来源:Meta

Orion的无线分体式设计,也真正意义上打破了AR眼镜的“脚镣”。通过将计算和处理模块移出眼镜本体,不仅大幅减轻了重量,还改善了佩戴舒适度。这一设计从本质上重新定义了AR眼镜的形态,使其真正有可能成为日常佩戴的电子设备,而不仅仅是一个科技展示的噱头。


图片来源:Meta

不可否认的是,和有线分体方案相比,无线分体方案确实影响了Orion的续航时间。但从用户的角度看,无线设计确实更符合用户对“眼镜”的心理预期,可以促使AR眼镜从实验室走向大众市场。

市场还在早期,国产AR眼镜依然有创新机会

尽管MetaOrion用实际产品“重构”了消费者对AR眼镜的想象,但对其他AR眼镜品牌,尤其是国内AR眼镜品牌来说,AR眼镜的市场也没有被完全堵死。

首先,Orion目前还是一件非常早期的产品。尽管Orion是Meta“潜心十年”之作,但其粗大的边框、接近100g的重量、相对有限的功能与避而不谈的价格,都证明了Meta对Orion的态度——这其实就是Meta的“GoogleGlass”。

对Meta来说,Orion与其说是一款想要抢占市场的产品,倒不如说是一款展示Meta在AR领域头部地位的产品。即使Orion在日后能“批量”生产,Meta也会优先满足第三方开发者的需求,用有限的Orion打造MetaAR眼镜的应用生态,并为下一代Orion做准备。


图片来源:Meta

国产AR佼佼者Rokid在今年发布了备受好评的RokidARLite,它的一大优势就是“买得到”,官方定价为4499元,用户使用官方发放的F码后,还可以享受到1000元的优惠等权益,成为当前人人都买得起的最强大最普惠的AR设备。

其次,国产AR品牌拥有更强的市场敏感度和本土化优势。

尽管Orion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与国外消费者有所不同。国内品牌在应用生态、影视内容方面的资源远胜Meta等海外企业。此外,国产品牌还可以利用价格优势,在中端消费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通过优化生产成本和规模化制造,国产品牌完全可以推出更加亲民的产品,快速占领市场。

长远来看,在虚拟现实市场真正成熟之前,Orion或许是最好的折衷方案,它提供的轻巧、便携、生活化,是现阶段AR眼镜做不到的。


最后,国产AR品牌在软件应用与内容生态上具备天然优势。

AR眼镜要赢得市场离不开软件应用与内容服务生态的完善,甚至可以说,生态才是起决定的因素。国产AR品牌在软件应用与内容生态构建上有天然优势,以RokidARLite为例,它在对OS进行重构的同时,加大了游戏、办公等生态的构建,甚至让AR轻办公成为现实。

建立在Station2主机的计算能力之上,RokidARLite“多联屏”提供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完全可以满足用户轻办公的需求。


(图源:Rokid)

戴上RokidARLite,如果你习惯边看B站边写文档,可以在正前方的屏幕进行撰写,在左侧屏幕播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右侧屏幕打开浏览器查阅网页,窗口之间互不干扰,只要稍微转头就能聚焦到任一屏幕上。

再搭配一个便携式键盘,以及RokidARLite上加入的触控交互设计,也完全可以将这种新的“空间办公”体验带到高铁上,或是旅途上遇见的一家咖啡馆,实现办公地点的自由。毕竟,RokidARLite不仅是“大屏”和“多联屏”,还是一个极致的“随身屏”。

在与雷科技连线时,Rokid创始人兼CEOMisa也表示,RokidARLite最大的技术突破在于OS,Rokid重构了一套面向空间计算的原生OS,给性能释放和交互创新构建了基础,也给更繁荣的AR应用生态创造了可能。

Misa认为,目前构建AR应用生态最适合的路是“七三分”,70%的应用来自移动PC应用向空间计算的迁移,比如微信、钉钉、爱奇艺等,还有大概30%的应用将是面向空间计算而生的全新应用,这也是苹果VisionPro的应用生态构建路线。

Orion是Sora,AR产业的iPhone时刻仍未到来

2012年,Google发布了首款AR眼镜——GoogleGlass,作为全球首款,也是最被大家熟知的一款智能眼镜,它提供了语音控制、屏幕显示和一定程度上的拓展能力,开创性地将Android系统塞入一个小巧的眼镜架中,这样的巧思,足以“引爆”整个科技圈。


图片来源:Google

虽然GoogleGlass具有前瞻性,但它对智能眼镜的定位太过超前,显得有些天马行空,所以这一产品最终也被Google腰斩。不过随着技术的成熟,Google未曾拿下的市场,早已站满了国产品牌。

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市面上AR眼镜竞争激烈,但在功能方面,AR眼镜的功能似乎有些过于单一。有限的可视角度、并不出色的硬件算力,再加上捉襟见肘的续航时间,让市面上大多数AR眼镜只能被当作是“显示设备”,无法真正发挥AR眼镜硬件形态的优势。

Meta推出Orion,意义非凡,特别是对国产AR行业:

一是旗帜鲜明的看多态度让人兴奋。Meta耗时十年研发推出Orion,展示了其对AR眼镜的坚定看好。扎克伯格更是直言AR眼镜是最理想的AI助手形态:“眼镜可以看你所看,听你所听,因此可以成为完美的AI助手,因为它们知道你正在做什么事情。眼镜还能将全息影像投射到世界上,这样你与其他人的社交体验就不会局限于手机屏幕上的那些小互动。”

二是给AR产品形态带来了启发。横空出世的Orion,在产品形态上给出了不少新的解法,也给AR行业带来一些启发。国产品牌可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国产硬件供应链的技术聚合优势,同时用高出货量降低产品单价,抓紧时间推动AR产品走向落地。

从1万美元的硬件成本来看,Orion不可能让AR行业进入iPhone时刻。今年,Rokid创始人兼CEO祝铭明也对媒体表示,今天的空间计算行业,就像是距离初代iPhone发布还有3年(雷科技注:2003年左右)的手机行业,处于一个积极探索和期待的阶段,也就是说,AR眼镜要走向大规模普及起码还要三五年时间。

Orion更像是AR产业的“Sora”。就像视频大模型一样:Sora的横空出世让世界看到了视频大模型的价值与潜力,然而Sora效果再好也一直在“demo”阶段,一般人根本没机会使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快手推出可灵视频大模型,字节在前几天也发布了两款视频大模型,这些“中国版Sora”或许技术没有Sora强大,但重点在于人人都能用得上。同理,我们期待市场出现更普惠的“中国版Orion”,让消费者可以体验到AR技术的强大魅力。

责任编辑:站长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