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核动力"蜻蜓"旋翼飞行器成功闯关 2028年出征土卫六泰坦
4月27日消息,美国宇航局(NASA)的“蜻蜓”任务日前成功通过了关键设计评审(Critical Design Review, CDR),为其计划于2028年发射前往土星最大卫星——土卫六(泰坦,Titan)扫清了障碍。
美国当地时间4月24日,NASA宣布,这辆汽车大小的核动力旋翼飞行器顺利完成了关键设计评审。该任务旨在探究土卫六是否存在孕育生命的可能。
NASA在声明中表示:“通过此次评审,意味着‘蜻蜓’任务的设计、制造、集成和测试方案都已获得批准,项目正式进入飞行器建造阶段。”
这项耗资33.5亿美元的任务于2019年获批,并由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APL)主导研制,APL的伊丽莎白·特特尔(Elizabeth Turtle)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
尽管该任务面临延期和预算超支的挑战,但科学家们始终将土卫六视为寻找地外生命的关键目标。根据计划,“蜻蜓”最早将在2028年7月由SpaceX的重型猎鹰火箭运载,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之后,飞行器将开始长达近七年的深空航行,最终在土卫六复杂且寒冷的表面开展超过三年的探测工作。
“蜻蜓”配备了摄像头、传感器和采样器,将评估土卫六的宜居性,搜寻与生命起源相关的化学物质以及潜在的生命迹象。
作为土星的最大卫星,也是太阳系第二大卫星(仅次于木星的木卫三),土卫六被雾霾般的浓厚大气层笼罩,表面分布着碳氢化合物沙丘和甲烷湖泊。科学家推测,其冰壳下可能存在咸水海洋,这一推测进一步提升了土卫六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2005年,NASA的“卡西尼”任务曾将“惠更斯号”探测器送往土卫六。该探测器由欧洲航天局(ESA)建造,利用降落伞辅助着陆,提供了关于这颗巨大卫星的宝贵数据。
如果“蜻蜓”任务成功,它将可能彻底改变人类对太阳系生命起源的认知。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