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微小的哺乳动物可能掌握着逆转衰老的秘密
这种能力与染色体末端的微小保护帽(称为端粒)有关。就像鞋带上防止松散的塑料头一样,端粒有助于保护DNA免受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损伤。
每次细胞分裂时,其端粒的小块都会在此过程中丢失,因此端粒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短。
慢性压力、久坐的生活方式和睡眠不足等因素都会使端粒缩短得更快。最终,端粒变得如此短小,以至于它们不再提供保护,细胞也失去了功能。
但根据发表在《生物学快报》上的一项研究,侏儒狐猴有一种方法可以阻止它们的端粒缩短甚至使其变长,从而有效地使它们的细胞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恢复活力。
这一切都发生在冬眠期间,杜克大学的主要作者玛丽娜·布兰科说。当野生世界的冬天来临时,侏儒狐猴会躲进树洞或地下洞穴,每年在那里度过长达七个月的假死状态。
这是度过食物短缺时期的生存策略。
为了生存而减缓新陈代谢
在新陈代谢减缓的这段时间里,它们的心率从每分钟200次左右减慢到每分钟8次以下,身体摸起来感觉很凉,而且每10分钟左右才呼吸一次。
冬眠的侏儒狐猴可以保持这种寒冷的待命状态大约一周,然后它们必须短暂地暖和起来,讽刺的是,这时它们会补觉。然后,它们会重新进入麻木状态,等待丰收的季节到来。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杜克狐猴中心对15只侏儒狐猴进行了冬眠前、冬眠期间和冬眠后跟踪调查,并通过测试颊拭子来追踪它们的端粒随时间的变化。
为了帮助它们冬眠,研究人员逐渐将恒温器的温度从77华氏度降低到50多度,以模拟狐猴原生栖息地的冬季条件,并为它们提供人工洞穴,让它们可以蜷缩起来等待寒冷过去。
如果一组动物清醒且活跃,就会得到食物。而另一组动物在长达数月的冬眠期间不吃不喝也不移动,而是像在野外一样,靠尾巴中储存的脂肪生存。
通常,端粒的长度会随着细胞分裂的进行而逐渐缩短,因为端粒的长度会随着细胞分裂的进行而逐渐减小。但基因测序显示,在冬眠期间,狐猴的端粒并没有缩短——实际上它们变长了。就好像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细胞又回到了更年轻的状态。
“结果与你的预期相反,”格林说。“起初,我们以为数据有些不对劲,”她补充道。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合著者、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实验室的达娜·史密斯(因发现端粒如何自我重建而于2009年获得诺贝尔奖)证实了这一发现。
总体而言,经历更深层次麻木的狐猴的端粒会变得更长。相比之下,“醒来”进食的狐猴的端粒长度在研究期间保持相对稳定。
狐猴的变化是暂时的。两周后,研究人员发现,狐猴结束冬眠后,端粒长度又恢复到了冬眠前的长度。
布兰科说,延长可能是一种机制,用来抵消在周期性复温阶段可能发生的细胞损伤。
就像在寒冷的天气里启动一辆闲置的汽车一样,这些剧烈的新陈代谢加速“确实对身体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从零到一百”,格林补充道。
最近,在经历过其他压力环境的人类身上也观察到了类似的延长现象,比如在国际空间站上度过一年或在水下生活数月。
布兰科说,通过延长端粒,狐猴可以有效增加其细胞分裂的次数,从而在压力之下为细胞增添新生命。
这一方法似乎有效——侏儒狐猴的寿命是同等体型的其他灵长类动物的两倍。
婴猴是一种体型与狐猴相似的灵长类动物,它不冬眠,寿命约为12或13年,而肥尾侏儒狐猴则可存活近30年。
狐猴究竟如何延长端粒仍然是一个谜。
但研究人员表示,弄清楚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可能有助于研究人员开发新的方法来预防或治疗人类与年龄相关的疾病,而不会增加导致癌症的细胞分裂失控的风险。
编译自/ScitechDaily
踩一下[0]
顶一下[0]